自學美股投資,喜愛閱讀文字及追劇體會人生。
突然間看到這則新聞:為什麼Costco不再賣書了?
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間就「闖入」了這個網站,細看內容,覺得超讚!👍
MÜST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《寫一首歌》
這本 2019 年出版的書籍,在我原先看到書名時,以為是心靈雞湯(沒仔細看副標題)。結果翻閱了之後才知道,是寫給老人家看的。
會不會其實我自己的心態,也老了呢?😎
作者是位日本的老年醫學專家,出版此書時,已經 77 歲了。他在書中提倡的一些給老人家的觀念,我是部份贊同、部分皺眉,另有部分覺得很新鮮。
這本原文書名為: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: Love,Loss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的書是 2021 年出版,兩位作者是德高望重、著作等身的教育人士夫妻檔。
由於太太罹患多發性骨髓瘤(Multiple Myeloma),經治療後無顯著進展,被醫生告知來日無多,因此決定兩人合著這本書,共同寫下家中成員面臨生病及死亡的心境和課題。
But,有人建議可琢磨戲劇當中的談判技巧,因此我還是將之追完了。
衝著導演嚴藝文及影后謝盈萱的組合,說什麼也得至少看第一集,但一看下去就沒完沒了,覺得劇中有好幾幕,演員的表演非常漂亮及精采。
<那些讓你死去活來的女孩>是收錄在陳奕迅 2011 年發表的《?》專輯裡,原詞曲創作人是符致逸,而且原版是英文歌詞,歌名是 Muffin Man,中文版本則由黃偉文作詞。
Google 之後發現~對啦!就是很沒有新意的歌名啦 😎~回心轉意。
2024/09/19 央行總裁楊金龍的打房措施,讓許多人都措手不及。
可是此舉真的能幫助民眾實現居住正義嗎?在我聽了一些人的說法之後,真覺得~還是有錢人贏啊!😖
這本書是 2012 年出版,原文書名是:Rip It Up: The Simple Idea That Changes Everything。書中闡述的內容是行為心理學如何實際應用在生活當中,讓自己的生命更美好。
再次拜新住處的圖書室之賜,讓我能好整以暇地看完這一本 2005 年出版,原文書名為:Poor Charlie’s Almanack: The Essential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. Munger 的書。
看完本書我最大的感想是,這位過去在照射 Warren Buffett 的聚光燈之外,不愛出風頭的 Charles Munger,原來非常注重行為心理學!
這本赫赫有名的書籍原文書名為:The Snowball: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,原來早在 2008 年就出版了!我的記憶力差,一直以為是 2018 年出版的。
本書講述了巴菲特截至 2008 年的生平,也讓我一窺在財經世界外的他是怎樣的一個人?
因為太真實了!😎
我已經很習慣看到「台灣明年步入超高齡社會」這種標題了,也很清楚它的定義。
好感慨~台塑集團的股票不再是寶!
但隨即閱讀了知名日本插畫家高木直子的《已經不是一個人:高木直子 40 脫單故事》一書,又有些悲從中來。
今天在離開起家厝坐公車前往新住處時,沒來由的哼起了王菲的《當時的月亮》。
後來仔細想想,似乎這首由林夕作詞的作品中,某些文字的意境打中了我。
轉眼間,搬來新住處也已兩個禮拜的時間了。真快!
今天在活動中認識一位新鄰居,才知道他在民國 70 年代即舉家移民至美國並創立公司,及至今年才因為某些因素而回台定居一段時間,就選擇住在我剛搬遷的新住處。
沒聽建經公司的說明,還真不知道危老自建根本就是個假議題!(我個人認為啦!😣)
只要是我走去不熟悉的地方,我一律稱為冒險。😁
我發誓我絕對不是有意 讓母親傷心讓父親發怒
無法爭取好的成績 其實我比誰都痛苦
雖然我的臉上總是一副滿不在乎 每天過得恍恍惚惚
可是生命是我的 未來是我的 你真的以為我不在乎
像現在的我就覺得,畢業紀念冊—甚至畢業證書,都可以扔了!😆
說也奇怪,最近居然有一則新聞及一場採訪是跟我的觀念極度契合的!
平地一聲雷的人生轉變,其苦澀的滋味其實很難下嚥。
這本書在 2018 年出版。就像推薦人所說,很不好讀,因為有非常多的數據,而且很多的定義,讓我看了頭都發昏!
不過我確實在書中了解了會形成底層階級的原因:缺少持續不斷地經濟來源。
城市少女是 1980 年代非常走紅、受到年輕朋友歡迎的少女團體,成員分別為黃雅珉及況明潔。而我是遲鈍到前幾年才得知,當年在台灣也非常有名氣的女演員蕭紅梅,居然是黃雅珉的親姐姐!
如果能回到過去,告訴 20 郎當歲的我,數十年之後會喜歡聽古典音樂,鐵定是打死我都不相信的!😂 我明明就是流行音樂的信徒啊!
但⋯⋯年紀到了,是不是就會變成這樣???😖
而這本在 2024 年 1 月出版的書,我在昨天終於有機會一睹為快。
作者 Elyn R. Saks 在 8 歲(1963 年)的時候發病,病名是過去俗稱精神病的思覺失調症,現年近 70 歲。她與一般患者不同的地方在於,她是少數獲得高學術成就的思覺失調症患者。不但擁有大學的終身職教授職位,也曾在 2009 年得過麥克阿瑟獎(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