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圖片取自網路 |
原文書名為:Out of My Skull: The Psychology of Boredom 的本書,在 2022 年出版。
無聊的定義及關鍵概念
本書中,作者給無聊的定義是:無聊是一種想要卻無法投入參與令人滿足的活動,所導致的不適感。也就是會令人焦躁不安。
它的關鍵概念有兩個:投入參與(engagement)和行動力(agency)。同時作者們強調,要擊退無聊只能靠自己,因為身為人類的我們,必須要與世界建立自主且有效地連結,而這是一種強烈的需求。僅靠無時無刻的滑手機、上網是沒有辦法擊退無聊的,因為網路上雖然有大量的資訊,但只能提供淺層的投入感,人們只能用此消磨時間,無法得到內心的滿足感,自然還是感覺無聊。
引起無聊的內外部因素
引發無聊有內外部因素,而且是彼此相互作用才引起無聊。
內在因素:
- 情緒(當下的感覺)
- 生理(對環境的覺察和反應能力)
- 認知(對周遭世界的專注力和思考力)
- 動機(投入某事的動力)
- 意志力或自我控制力(建立並執行計畫的能力)
外部因素:
- 單調
- 缺乏目的
- 約束(被迫做某事,或者被阻止做某事,一定會引起無聊)
- 我們的技能與當下的任務不適配(自己的技能和興趣,要在可選擇的任務之間找到平衡點,也就是要「剛剛好」,才不會無聊)
無聊傾向和年齡之間的變化關係
兩位作者發現,無聊傾向在生命週期中的變化據推測有某些原因,一是大腦額葉皮質(frontal cortex)的成形,另一則是生活上的改變。
由於青春期後期到成年早期,是大腦神經發育的最終階段,所以無聊傾向也降低。但在 60 歲之後,無聊傾向重新遞增,這有可能是因為額葉皮質的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。
生活上的改變是指,年輕人在成年之後,被賦予了許多的權利、責任和自由,例如可以開車、投票、喝酒⋯⋯,所以與環境的互動能力發生改變,刺激年輕人更具有行動力,降低了無聊的可能性;中年人則需要操心工作、另一半、孩子和貸款,也來不及無聊。而退休後的人,有可能因為生理和心理的限制,就會面臨無所事事和孤立隔絕的風險,自然就會感覺到無聊了。
無聊的反面
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曾經訪問過許多人,總結出人在怎樣的狀況下,覺得最有成就感?
答案是:當心神非常投入,以致於世界的其他部分似乎都消失了的時候,內心最有成就感。而這種現象被現在的人稱為心流。
心流之外的興趣與好奇心,也是無聊的反面,不過作者們在書中說,要避免無聊,不一定要處於心流、興趣、好奇或放鬆的狀態。反而是這些狀態,可以釐清我們對無聊的理解。
總而言之,當你明確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事情,接下來要做什麼,而且做完這件事情之後有一種成就感,知道自己的行動帶來了直接而且令人滿意的變化,無聊就離你很遠了。
猜你喜歡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