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筆者自行攝影 |
不知道為什麼,我在網路上看到的書籍圖片,會與我看到版本的副標題不同。(下圖呈現的是:醫者之道與人子之責)
該生對病患掛念至深
作者是一位專攻老年醫學的醫師,出版此書時 61 歲,剛經歷過得到失智症父親的死亡。
他在書中不斷強調,身為醫者應該是用心並有耐心的去了解病患,替病患做基礎但必要的檢查,而非只是在醫院或診所購買昂貴儀器,強迫或誘導病人接受不必要的儀器診斷。
他在當醫學生時期,曾被內科教授評語為:「該生對病患掛念至深」。年輕時的他不理解,以為教授輕視他,後來才明瞭,真心關切病人、將病人視為家人看待的醫生才是好醫生。
奈何,現代的醫療體系氛圍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(不論美國或台灣。)
失智症的禮物和悲哀
作者說他的父親罹患失智症,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時,自己唯一得到的禮物是:父親願意脫口說出:「我也愛你。」
因為還未退化之際,父親總是因為受制於嚴父形象,沒辦法坦然表露真心、說出這句話,反倒是患病後能一無反顧的講出來。
當然,書中也描述了許多失智症患者家屬的悲哀之處,由於作者的母親不願意將老公送去安養中心,承擔起眾多照顧責任,其中的艱辛和疲憊,實在讓我這位讀者看得很不忍。
作者身為許多老人家的醫師,看遍人走向死亡的情境,也有在書中提到安樂死的相關議題,值得閱讀者自行思索。而他自己則認為,該下決定的時候,要非常非常地勇敢。
我不是父親的醫生,我是他的兒子
在醫界似乎有不成文規定:千萬別醫治自己的家屬。可是作者說,就他所知,眾醫師是不可能逃避這類責任的。
站在醫師角度,他深知要如何對待像父親一樣的病人,但他不是父親的醫生而是兒子,這時就有情緒、有其他家人的意見要考慮。
當他父親離世的前一天,躁動不安,又嚴重影響其他家人作息時,他要弟弟拿出藥物給父親服下。而這藥物在過去都能讓父親平緩下來,令其他人能喘口氣,但這回,卻造成了遺憾。
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之前有警告這藥物對失智老人的危險性,但迫於父親的衝動行為急需處理,他還是交待家人使用。
而這也成了他心頭的悔憾。
唉~醫生不是神,有時只能不斷地在錯誤中學習吧!😖
猜你喜歡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