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02/21

巴菲特老師 Benjamin Graham的書—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”讀後心得

巴菲特老師的書—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”讀後心得

 


此書的原文書名為:The intelligent investor: 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,我看的版本是1996年的中文版(原文書的第四版);不過2018年寰宇出版社又出版了全新增訂版(也換了譯者),原文書名為: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Rev Ed.: The Definitive Book on Value Investing。

巴菲特19歲時讀了第一版

這本書其實不斷地有做修正,巴菲特在19歲時讀了本書的第一版。他認為第8章和第20章,是他的老師 Graham 給投資人非常珍貴的建議。書中的引言有提到 Santayana 這人有說過:「未能記取歷史教訓者,注定要重蹈覆轍。」 (我Google了一下,原來George Santayana 是一位哲學家,他說的原文是: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.)

我知道投資有些法則是共通的,但有時候真的會覺得“這次不一樣” 。例如過去沒有QE、沒有政府灑錢,也沒有極低利率這些事,所以很容易就會懷疑現在的投資理念是否會跟過去不同?就像經濟學家 John Maynard Keynes 認為,政府應該要擴大財政支出才能夠對抗經濟大蕭條。可是現在美國政府的赤字很令人怵目驚心,那所以呢?美國人債務一直增加,這樣就可以拯救經濟了嗎?我真的不是很懂!

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

本書的引言有提到,希望讀者能在書中學到避免犯嚴重的錯誤,因為投資人的主要問題,也就是最大的敵人,很可能就是自己!如果能建立起投資的正當心理及情緒態度,反而能夠比所謂的專家更能夠賺錢,並且守住錢財。我認為這就是現在「行為經濟學」大行其道的原因吧!

股票與債券的比例

在書中有建議投資人股票的比例應該大於25%、小於75%,而債券應該相反。不過我覺得時至今日,應該不會有專家建議投資債券了吧?尤其是有通貨膨脹的現在!所以說,投資觀念應該與時俱進,有時候也應該思考一下,以現在的環境來說,到底該如何正確的投資?(但什麼叫做正確?這又是因人而異⋯⋯)

Graham認為投資股票的優點,第一點就是可以避免通貨膨脹侵蝕資產價值,第二點則是長期以來有較高的平均報酬率。可是如果忽略了Margin of Safety (書中翻譯為“安全保障”,但現在的翻譯會譯為“安全邊際”),則前述的兩項優點會消失殆盡,所以難怪巴菲特也非常注重安全邊際這件事情。不過現代人普遍都有FOMO (fear of missing out) 心態,所以很難嚴守要買在價格相對低點的時候(至少我自己就是!因為總覺得錢放在身邊會咬人,實在沒有耐心再等下去了⋯⋯⋯⋯😝)

選擇普通股所需遵守的法則 


書中的建議是:
  1. 必須做出充分但不過度的分散投資,至少需要10種股票,最多不超過30種。
  2. 應該要選擇大型、傑出而且舉債保守的企業。
  3. 每家公司都應該有長期持續發放股息的紀錄。
  4. 投資者必須就本益比訂定某種限制,盈餘則可以採用過去數年,例如七年的平均盈餘數字。
我認為前三點我都可以做到,但最後一點,其實指的就是要買進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吧!在現在資金氾濫的情況下,這樣的要求實在是太難了!要等到潮水退去,不知道要等多久?(還是說真如現在許多人所預測的,大崩跌真的快要來了?!可是到時候我手上會不會又沒有子彈了?真的很想哭⋯⋯😣) 

第三點就現今的投資市場來說,也有一點過時。因為現在最引領潮流的就是科技股,偏偏科技股是不發放股息的,因為他們認為必須要再投資公司,才能擴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。所以又還是需要讀者自己細細思量,怎樣的操作策略對自身而言,才是最安心、最能享受投資樂趣的?

真正的投資者不會被迫賣出持股


Graham在第8章有提到,真正的投資人很少被迫賣出持股,在其他時候,無需在乎當時的市場價格。我認為他的意思就是,如果在買進股票前先做好功課,對於這家公司會“好很久”了然於心(也就是說有長期的競爭力,具有敵人攻不破的護城河),而且買進時有注意安全邊際,那真的不必擔心每天上下波動的股價,也不會因為怕看錯趨勢而低檔賣掉(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砍在阿呆谷⋯⋯)。

作者還提到,絕對不可以因為股價上漲而買進,或因為股價下跌而賣出。我認為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呀!買進或賣出的原因絕對不會是因為價格,這很值得投資人奉為圭臬,天天反覆朗誦!哈哈!

第20章講述安全邊際


這章在說明,多頭行情中以高價所做的投資,如果行情逆轉,都難逃價格重跌的噩運,因為投資人未擁有安全邊際所提供的保障,而安全邊際就是評估一個人是投資者還是投機者的標準。

Graham認為,安全邊際與分散投資兩者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聯。因為安全邊際只保證獲利的機會高於虧損的機會—但不保證虧損不會發生。但是如果投資的數量增加(也就是分散投資),則總獲利高於總虧損的機會就更明確。

只提出一個問題


本書的附錄一,是華倫·巴菲特1984年的一場演講稿,當中他提到 Stan Perlmeter 這位投資者在買進股票時,完全不參考每一季或明年的盈餘預估值,也不關心任何的投資研究報告,無視價格動能、成交量和其他類似的變數。他只提出一個問題:該企業值多少錢?而這正是巴菲特同樣關心的問題。

巴菲特在這篇演講中還提到,在他奉行價值投資的數十年當中,不曾目睹價值投資法蔚為風潮。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著偏執的特色,喜歡把簡單的事弄得更複雜。這就是大家不想慢慢變富有的意思吧?人性的弱點真的很難克服啊!😩





猜你喜歡:

“巴菲特的投資原則:股神唯一授權,寫給合夥人的備忘錄”讀後心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