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02/25

”誰是受害者?犯案者是病人還是犯人?是謀殺或社會所逼?司法精神醫學權威的10堂課“讀後心得

”誰是受害者?犯案者是病人還是犯人?是謀殺或社會所逼?司法精神醫學權威的10堂課“讀後心得
圖片取自網路

 

作者何美怡是一位法醫精神科醫師,曾在香港醫管局的法醫精神科部門任職。而香港的「法醫精神科」,相似於台灣的「司法精神醫學專科」,是屬於精神醫學的一個分支。我覺得這本書主要描述的對象,應該都先是一個病人,然後才是一個犯人!但社會到底有沒有足夠的人員和資源去幫助這些病人?否則他們永遠是不定時炸彈啊!😔

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理由?

我一直認為殺人犯用思覺失調症這個理由來逃過死刑,對受害者及其家屬而言根本沒有天理。可是看過本書的真實案例之後,又覺得他們根本是因為病症沒有受到關切及治療,才會鑄下大錯。

所以說,身邊的親朋好友如果有發現某人有異狀的時候,真的應該先帶他/她去就醫;如果是醫生發現長期回診的病人突然消失時,也應該要關心和追蹤。書中有些人的犯罪經歷根本就不應該發生,因為只要有一個人奪得先機,先給予關懷、支持或治療,就能阻止悲劇或慘案出現。

無法意識「殺人」的意義

書中這位自閉症患者,其實在犯下拭母案前半年就有職業治療師發現他有自言自語的狀況,卻沒有評估他是什麼原因而造成這樣的情形?白白失去了挽救一條寶貴性命的機會⋯⋯。

由於這位自閉症患者沒有同理心,不能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,因此無法意識到殺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也不認為殺了媽媽是需要悔恨的事,所以他被判無限期入住香港的精神病監獄。即使住院多年,心理專家有試圖改善他對各種事物的理解能力,但無奈他就是無法有任何進步,所以也一直出不了監獄。

何醫師說,在她醫治這位病人期間,發現他只有拭母這件事情是暴力案件,其餘時間根本沒有暴力傾向或行為,可是所有人都認為不應該讓他回到社會中生活,應該要關一輩子。

她寫道:「在社會責任與個人權利之間,要做到完全公平,真的很難;唯有取捨,卻有人犧牲,這是很無奈的事。」

哎⋯⋯看完此篇文章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?因為如果是我,我也不希望這樣的人回到群眾之中,造成社會大眾的困擾;可是他明明平時的表現都很正常⋯⋯。

即使有病也能擁有陽光人生

這位病人的例子算是本書中最正面的了!他15歲開始就是精神病院的常客,因為有反社會人格並患有躁鬱症,不但會毆打醫院職員,也暴力對待獄友,始終都是矯正機關內的頭痛人物,還曾經想過要上吊自殺。但就在何醫師決定給予他比較強效的藥物治療之後,他的病情居然有改善了!

2013年,何醫師在路上偶遇他時,他已經是一位白領階級上班族,不但受到老闆的重用,還準備在年底結婚。他說他非常感謝何醫師,她是唯一一個願意相信他、治療他的人;何醫師也深感榮幸,覺得自己真的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。

如果每一位病人輔以藥物治療,就能夠改善病況,也改變自己和其他人的人生,那該有多好!😞




猜你喜歡:

人生好難—美劇“As We See It 心之所向/如我們所見“觀後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