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11/11

也許他是無辜的?—“流氓王信福”讀後心得

也許他是無辜的?—“流氓王信福”讀後心得

 圖片取自網路



這本書在新書架上看到好幾回,一開始並沒有想借閱的動機(可能是因為書名吧!) 但後來還是隨手翻閱了一下,就決定借回家看。由於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時並沒有書腰,所以壓根兒沒發現,本書作者張娟芬,就是寫「殺戮的艱難」的那一位! 

抱歉了!劉律師~我還是反廢死—“殺戮的艱難”讀後心得


民眾的期許是個夢?


整本書內容主要是在講述,目前在台灣最高齡死刑犯王信福的故事,他的冤屈及眾多鑿痕明確的司法不公事蹟,都完整的被作者呈現在書中。

看到本書第160頁時,最教我詫異及失望!

因為我對司法的基本期許就是:

法院會傳喚案件的關鍵證人,詢問他為什麼多份筆錄前後說法有改變,警察有無脅迫情事?

兇殺案的兇手說自己只開一槍(但眾多目擊證人說是兩槍),是不是應該要傳喚案發現場的服務生和酒客來對質?

真正的教唆者說兇槍跟他沒關係,那至少可以傳喚證人來對質,並且去檢驗兇槍上的指紋啊!

但在王信福案,檢、警及法官卻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!那這算什麼司法正義?

誘導詢問、刑求、不積極作為


在這本書中,作者詳細說明了兇殺案發生的戒嚴前跟重新審判的戒嚴後的差別。很遺憾也很可惜,差別不大!

尤其作者認為,過去的警察會進行誘導詢問、會刑求、會夜間偵訊,現在雖然有所改善,但在此案中,不論是檢察官或法官,都不積極作為,老是用 16 年前的腦袋來審判王信福,從來不願意就新的證據去做調查。

唯一一位真的要認真詰問證人重要關鍵點的法官洪佳濱,正要展開調查,就被調走了。天下就有這麼巧的事?坦白說,我完全不相信!😡 他可是被伏法兇手陳榮傑(本案的代罪羔羊及槍手)的父親唯一認證沒有收錢的法官呢!

而且整個案件經由作者的耙梳之後,很明確的看到,司法體系的「隧道視野」完完全全置有利於王信福的證據於不顧,並且讓真正的教唆者李慶臨(後改名為李光臨)輕鬆逃過了作偽證、不詢問關鍵證人、不就明顯錯誤或抵觸的說詞作追查⋯⋯⋯⋯等事,任憑其獲判輕罪,甚至在更一審時無法成功拘提到案!


該死的就該死,不該死的要還其清白


以我一個市井小民的心聲,對於死刑犯,我的態度是「該死的就該死」,但不該死的、被冤枉的,就應該要還其清白。

作者這本書後記寫到,王信福案是此題無解,就我的解讀是,他算是很「衰」的。

因為別人的冤案,要有一個可靠的真相,但他的原判決只依賴證詞,而證人已經死了大半(此案發生在 1990 年),活著的人也因為時間久遠,無法評估其證詞的正確性。

本書最末所附的延伸閱讀,是王信福案的證據結構分析。作者希望自己所使用的分析方法,可以透過各方的回應更為優化,試著影響判決製作的方法,並且可以進而提升判決品質。

我非常佩服作者張娟芬在書中所寫的內容,看得出來她都有所考證,那是要耗費多麼大的心力和多麼久的時間啊?同時閱讀這本書後,也深刻的讓我感受到,司法不但應該改革,而且要走的路還很長⋯⋯。

什麼時候台灣的司法才能夠讓該死的人該死,不該死的人要還其清白呢?

猜你喜歡:

抱歉了!劉律師~我還是反廢死—“殺戮的艱難”讀後心得

活下來的人,才是必須扛起悲傷重擔的人—“ 活下來,不是你的錯:從韓國天安艦沉船看倖存者與心理創傷”讀後心得

只要看見,就能改變—“ 隱性偏見:為什麼我們無法平等看待每個人?打破「慣性思維」的認知陷阱“讀後心得

不是有錢老奶奶做娃娃屋—“ 18種微型死亡: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”讀後心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