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取自網路 |
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: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: Tales of Neurosurgery,最早在1996年出版。台灣的增訂版在2020年出版,審訂者是我的親戚,看他在「審訂者的話」當中提到:我以當神經外科醫生為榮~真是為他感到驕傲!同時也感謝他曾順利的為家母動過腦部手術,讓我們一家人度過了徬徨不安的時期⋯⋯。
醫學界顛簸不破的定律
神外(神經外科的簡稱) 醫師養成不易,是醫學界顛簸不破的定律(其實所有外科醫師都是吧?),從書中更可以看到作者Vertosick醫師的住院醫師養成教育,是多麼的艱辛及不容易,不但要克服生理上的睡眠不足、飲食不定、隨時待命,還要面對病人死亡或面告家屬等自己內心的糾結和掙扎。我終於可以理解到多年前在醫院工作時,大家提到外科醫師就肅然起敬的態度是怎麼一回事了!
早產女嬰的震撼
有回Vertosick醫師輪值小兒心臟科的班,奉命整晚監視剛動過心臟手術的早產女嬰的生命跡象。護士告知他,女嬰的血壓下降,因此他打了多次的白蛋白、腎上腺素,還做了CPR。主任告訴Vertosick醫師,要小心腎上腺素不能用太多,因為會造成女嬰的血液循環不佳,手指最後會全部壞死⋯⋯。
可是血壓降低及心肌顫動不斷發生,他只能不斷地做CPR、注射白蛋白,再加麻醉藥及降血壓劑,即使女嬰的手指、腳趾頭變得越來越黑,還出現斑點,還是得無限的循環~因為不這麼作,這女嬰隨時都會死。
等到Vertosick醫師朦朧睡去又被上司叫醒時,他第一個動作就是撲向病床,卻沒有看到病人,原來女嬰已經回天乏術,上天堂去了。這時他的上司才故意輕描淡寫的說:「女嬰的父母親昨天就已經同意讓我們停止她的呼吸器,我只是想到今天早上才動手」。作者回問:「為什麼昨天不告訴我?讓我整晚在想是我害她的手指斷掉」。上司嚴肅的回答他:「這個晚上讓你學會了怎樣替小嬰兒做急救、怎樣面對危機、要用什麼藥以及會引起什麼問題?在壓力下做的決策,會讓你永生難忘」。
看到上司說的這段話,我自己都覺得很震撼!沒錯!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,就是要能夠在壓力下做出當下最適切的選擇。如果從來沒有經歷過兵荒馬亂的情形,如何能夠在壓力下完成艱難的救援任務?
名字是跟外界間最耐久的聯繫
書中有提到作者想跟嚴重車禍受傷、腦漿溢出的病人說話時,第一步就是要找出他的名字。因為名字是一個人跟外面世界之間最耐久的聯繫,是一個人最早認得和最後才忘記的字眼。所以碰到頭部有創傷的病人,一定要叫他的名字,才能引起病人的注意。
難怪我在看美劇的時候,發現急診室的醫生一定會叫病人的名字,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因是這個。
Vertosick醫師說,要面對家屬告知病人已無希望救回是件很艱難的事,因為對醫生而言,對方只是一名病人;但對家屬而言,那卻是他們記憶中的一切:小孩邁出的第一步路、說得第一句話、每年的生日派對、學業結束時的畢業典禮⋯⋯。要讓家屬面對傷痛,對新手醫師而言,實在很不容易呀!
當醫師害死病人
外科醫師很難有病人不死在自己手上的吧?(我這樣講是不是很冷血?😓)尤其是神外醫師,碰到的都是腦部或脊髓等案例,一不小心害病人一命嗚呼也不是不可能。
作者在書中就提到自己在身為資深住院醫師時,有次幫病人處理動脈瘤失手、病人因此死亡的經驗。他那時陷入憂鬱、拒絕上刀(幫病人動手術),很慎重地思考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醫師,應該就此辭職不幹⋯⋯。後來他請教了前輩,才終於打開了心結—醫師應該要在乎病人,但不能過了頭。再厲害的神外醫師,也都曾經弄破過幾個動脈瘤,而造成病人命喪黃泉。只要醫師曾經全力以赴,非蓄意搞砸,就不該被苛責。
為生命奮鬥的不尋常故事
這本書的簡介中有提到,這是本關於尋常的病人、尋常的醫師,為生命奮鬥的不尋常故事。的確相當的好看,推薦給大家!
猜你喜歡:
自己終結無法承受的惡夢—“棄業醫生的秘密日記“讀後心得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