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09/02

殺人兇手的父母親也是受害者—“活著”讀後心得

殺人兇手的父母親也是受害者—“活著”讀後心得

 圖片取自網路

1989/12/06 發生在加拿大 École Polytechnique(蒙特婁理工學院)的第一宗校園槍殺案兇手的母親,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之一: Monique Lépine(另一位作者為記者 Harold Gagné)。本書的原文書名是 Aftermath,2008 年出版。

妳也是受害者


看完書後我認為,2016/05/21 在台灣隨機殺人史上留下鮮明一筆的鄭捷父母,應該也要如同作者一般,正視自己是如何撫養出像鄭捷這樣的兒子。(給台灣社會一個交代?)

但我也必須承認,自己非常驚訝於書中有許多人(如:當時的魁北克司法部長 Gil Rémillard、警官 Jacques Duchesneau 及 André Tessier、當時學校的代理院長 Louis Courville、受害者家屬 Pierre Lemay 及 Michelle Proulx)在事發當時和多年後,作者鼓起勇氣想尋找案件原因與他們見面時,都對作者說出:「妳也是受害者。」

坦白說,我從來都沒有從這個角度去看待殺人兇手的父母親。


沒有人懷疑行為異常


一如我過去所讀過的有關心理變態人的心境,犯下此案的兇手 Marc Lépine,是個無法感受到愛的孩子。但在事發前,他的朋友及母親,沒有人懷疑他的行為異常(鄭捷的父母好像也是這麼說?),就算事後警方認為他可能策劃長達幾個月,甚至幾年!

他小時候就被父親家暴,也看到不敢反抗和同樣受害的母親的懦弱及不堪;頑固的父親硬拉著母親出門看電影,就把一歲半的他丟在家裡,嚎啕大哭多時也得不到安慰;母親為了生計必須外出工作,只有週末才能探視他,讓他很沒有安全感;雖然離婚但又想得到異性青睞的母親,肆無忌憚地將不同的男朋友帶回家⋯⋯。

作者說,自己在多年後才發現,Marc 似乎沿襲了她年輕時的性情:活在一個極端的世界裡,任何事情沒有中庸、沒有灰色地帶;周遭的一切非黑即白、非善即惡;同時認為女性不值得尊重,產生了厭女情節(事發當下他槍殺的 14 人都是女學生。)

同時,她懷疑兒子可能患有兒童期依附障礙症(attachment disorder)。就是新生兒在本能上知道自己必須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,需要不斷感到被愛、被保護,如果沒有被滿足這樣的需求,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長期下來,缺乏愛的小孩情緒可能嚴重受損,無法跟別人建立關係。

陰晴不定、經常暴怒、因為長青春痘而自卑、太害羞而不敢跟女生相處⋯,這些都是 Marc 在朋友眼中的他。而我覺得最可惜的是,1982 年,Marc 原本要從軍,但是在回答軍方的心理測驗時,被發現了有反社會傾向,所以就被拒絕了。如果當時就針對他做輔導,是不是就不會有七年之後的悲劇?

警官 André Tessier 告訴作者,經過大規模調查之後,他們認為 Marc 有自戀、反社會、極度害怕被拒絕的傾向。遇到不如意的時候,會躲到自己的白日夢裡,想像著暴力、誇張的情節,以彌補自己所認為的無能。而且決心要揚名歷史,這樣就沒有人敢嘲笑他一無是處(這不禁讓我想到,鄭捷曾經說他要幹一件大事!)

面對社會 


作者在 2006/09/14 同意接受電視專訪,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,預防校園槍擊案的發生,也能為那些同樣遭受折磨的人帶來安慰。

她曾經希望隱姓埋名,不被輿論譴責,甚至一了百了。但最後,她願意將自身遭遇告知大眾,而且也接受記者的提議,與被害者家屬見面。

後來有許多人給作者鼓勵,說她的分享帶給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兇手家屬一份生存下去的力量。

而我也從書中才得知竟然有人能夠那麼善良~認為殺人兇手的父母親也是受害者。



猜你喜歡:

“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:第一本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經典解析,用正確的視角陪伴受害者成為我們的好鄰舍,在黑暗中散發榮耀”讀後心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