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10/17

“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:第一本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經典解析,用正確的視角陪伴受害者成為我們的好鄰舍,在黑暗中散發榮耀”讀後心得

“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:第一本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經典解析,用正確的視角陪伴受害者成為我們的好鄰舍,在黑暗中散發榮耀”讀後心得

 圖片取自網路


這本原文為韓文的書籍在 2022 年出版。作者是一位臨床心理及犯罪心理學家,專門幫助受害者處理心理創傷。

但在書中作者也不諱言,自己曾因與被害者家屬進行深度諮商,結果產生了 STS 症狀 (secdonary trauma stress,次級創傷壓力),有段時間總覺得有人尾隨、常做惡夢,同時已經沒有辦法在深夜裡走過漆黑的小巷,更沒有辦法在社群網站上留下個人照片或私人小故事⋯⋯。

我們今天可以笑嗎?

身為被害者家屬,其內心巨大的悲傷難以言喻。身旁的親友或諮商專家都很希望能幫助他們走出陰影,但當他們已能隨時間逝去而逐漸消弭傷痛時,可能還是會有些自責和愧疚。

我印象很深刻的是,作者在書中提到,10 年前她第一次和被害者家屬出外郊遊的時候,就有家屬問:「醫生,我們今天可以笑嗎?」

因為他們普遍的想法都是,即使事件過去許久,還是可能會從睡夢中驚醒,心理覺得痛苦。身邊周遭的人都希望他們儘快忘掉悲傷的過去,停止哭泣。但當他們想要展露笑顏時,又怕被別人誤會:「怎麼親人走了你還笑得出來?」所以才會問醫生,我可以笑嗎?

看到這樣的敘述,心都忍不住揪了起來。誰願意成為被害者家屬啊?在承受悲慟的同時,還得顧及自身的心靈健康,免得自己也成為墜入萬丈深淵的痛苦靈魂。

過度保障犯罪者權益

作者在書中寫道,最近在韓國的潮流慢慢承認,現有司法體系過度保障犯罪者權益。我覺得她講的真好~因為我認為台灣也是如此!

書中提起,被告都擁有緘默權還有辯護律師,可以想辦法避重就輕的卸責、提出辯詞;即使不是真心誠意,只是為了獲取減刑而跟被害者或家屬和解,都能得到法官的較輕判刑;在韓國,通常會在被告住處附近的法院開庭,導致被害者或家屬較難去監督審判,要不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開庭日期。

在刑事案件上,如果被告獲判無罪,並不代表此人真的無辜,而是有可能檢察官找不到確切的、直接的證據。但有時社會大眾會為被害人貼標籤,認為是對方誣告或故意陷害。這對被害者而言,不啻為第二次傷害。

書中第三章,有作者身為第一線關懷人員,對被害者所提出的關懷和尊重的幾項要點,我認為很適合提醒法治人員,不要忘了對被害人保有憐憫之心;而對一般讀者而言,也能深切了解被害者或其家屬所需要的心靈安慰及適度尊重,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到。

共感的代價

書中有一部分的內容是我過去從沒有想過的,就是實務工作者「共感的代價」。

在心理治療中的領域,共感是理解他人內在世界與內在依據的標準框架,強調「即使沒有相同經驗,也可以理解他人的內心,保持與他人的心理界線」。

其實支援犯罪被害者的實務工作者相當多,像是 119 急救人員、到現場的警察、急救醫療團隊及提供心理支援服務的社工人員和心理專家,他們都有可能受到 STS 的折磨。越是善於投入感情的實務工作者, STS 症狀就會越嚴重;相反地,如果他們對於事件抱持客觀看法,試圖保持距離,反而能夠形成自我保護,是一種生存的本能。

可是如此一來,就很難達到共感,但共感又是他們在支援被害者的工作上所必須具備的。因此他們常常會陷入兩難局面,如果無法取得適當的平衡,會罹患同情疲勞(compassion fatigue)症候群或替代性創傷(vicarious traumatization)。

唉~就是有犯罪案件發生,才會造成這麼多的人、家庭及社會如此龐大的傷害,讓我在看本書之餘,不免心情低落、徒呼負負。


猜你喜歡:

活下來的人,才是必須扛起悲傷重擔的人—“ 活下來,不是你的錯:從韓國天安艦沉船看倖存者與心理創傷”讀後心得

欣賞這男人的豪氣—“ Gran Torino 經典老爺車“觀後感

殺人兇手的父母親也是受害者—“活著”讀後心得

納粹暴行的見證—“秘密圖書館”讀後心得

讀書心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