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07/03

紀錄我的成長/不自量力—反覆聽英文 Podcast — Now is the Time to Focus on FI (Financial Independence)

截圖自Apple Podcast
 


我是家人當中英文最爛的!(我覺得連小祖宗都比我厲害⋯⋯) 可是看到 Motley Fool Money 的 Podcast 題目就好想聽喔!而且想說只有17分鐘,講話速度也不會太快,結果⋯⋯⋯⋯⋯不自量力的我還是用了 iPad 裡的 App,用 A B 段循環播放的方式,聽了不只N遍,才勉強聽了個大概!😔

 Now is the Time to Focus on FI (Financial Independence)

(以下是我自己的不負責任翻譯,純粹紀錄用,強力建議有興趣的人自己點進去聽) 😀

FI 分四種

來賓 Brian Feroldi 說 FI 分四種:

  1. Coast FI:節儉的儲蓄,讓複利為你工作
  2. Barista FI:擁有一份兼職工作以支應每月支出
  3. Lean FI:累積足夠的錢可以XXXX(聽不懂,哈哈!)
  4. Fat FI:累積非常多的錢,可以每年花費10萬美金以上!

能自由選擇


FI 的人能自由選擇生活方式,可以不要每週工作 40 到 50 個小時,但是也可以選擇要工作。

今年下半年對於 FI 的人來說可能不會好過,而這取決於你在 FI 的哪個階段?若是在早期,其實是個禮物,因為之後你的資產會越來越多;若是在末期,現在對你而言就是個逆風。譬如你原本有 100 萬,現在股市下跌 20 %,你就損失了 20 萬美金,這應該是很多人多年下來累積的資產。


現在是重新計算 FI 數字的時刻


FI 的計算方法,是存到 25 倍的年支出費用,但資產價格取決於股價及房地產的價格。

(然後中間一大段聽不懂)

主持人認為現在如果放棄高薪工作,純粹為熱情而工作太危險(不是很確定是不是真的這麼說?我英文太爛了啦!😓)

現在是檢視 FI 計劃優先順序的機會,因為往後的支出會增加,也由於不知道以後的經濟環境會如何,所以必須保守以對,應該用 30 倍來乘以年支出費用比較保險。

現在的房子、食物及能源價格都飆高,所以雖然你可能很注意支出,但還是有很多東西因為通膨而漲價,例如想出遊而油耗量增加、房貸利率會提升。

理論上, 25 倍乘以年支出費用是 4% 提領原則的設計概念,而這應該是在任何經濟環境下都適用(包括現在的狀況)。

2020 年的 COVID 疫情對想要 FI 的人造就了新機會,同時是一個挑戰。

現在對於 FI 的人應該要注意的是他原本就可以控制的部分,例如你工作的有多努力?在做什麼樣的工作?你支出及儲蓄多少?你是如何投資的?只要將焦點放在你可以控制的部分,就可以在你預定的時間內達成 FI。

至於要行動的部分,就是增強自己的技能及不斷地學習,在組織或工作中擔起更多的任務,無形中增加你工作表現以及提升收入的機會。


與雇主談判的好時機


由於長期的就業市場緊張,如果你的溝通技巧良好,應該是可以跟雇主談薪水及職位條件的好時機。

現在流行 WFH,而工作及居住的地點也影響你的支出甚鉅,也許你可以從大城市如紐約、芝加哥、舊金山,搬到支出較低的地方。(主持人說有人住在華盛頓 D.C.,沒有意願搬走,然後XXXX,聽不懂啦!無法做到17 %的儲蓄率?)


像節食一樣


主持人說,他覺得 FI 的旅程就像節食一樣,要夠專注而且要行動,端看你如何選擇?來賓則說就算你對 FI 不感興趣,也可以學習高儲蓄率的生活方式。而且 FI 不是單純是個數字而已,而是你可以如何花用你的時間,如果你將時間花在跟朋友及家人相處,這才是 FI 的巨大勝利!

我的心得


第一個當然是我的英文很爛!反覆聽了這麼多遍,還是有很多聽不懂的地方。😖

第二個是大家都還是很強調“投資自己”的重要性,這也跟巴菲特的理念不謀而合。

第三個則是 4% 提領原則可以下修至 3%,而這在 “投資人宣言:建構無懼風浪的終身投資計畫“讀後心得 一書中也有提過。

最後一個是,「搬家」這個建議很多投資達人都有提過(就我所知,老黑田臨斌及畢德歐夫都有做過類似建議),這就是一種套利的方式,將蛋黃區高價的房子賣掉,搬至支出較低的蛋白或蛋殼區,甚或換個城市或國家。





猜你喜歡:



最近兩本談FIRE財務自由的書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