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04/28

物質等於快樂?—“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,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“讀後心得

物質等於快樂?—“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,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“讀後心得
圖片取自網路

本書原於 2020 年出版,書名為:Clutter: An Untidy History。作者是在母親罹患失智症後,必須將之送進安養院,幫忙整理並面對其家中滿坑滿谷的囤積物時,有所感地收集相關資料,寫成這本書。

她在前言即提到:她媽媽的故事是一部警世錄,顯示美國文化不堪的真相:我們渴望那些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。

淘汰、淘汰再淘汰


作者形容自己是個無情的判官,針對幾十年來無人管理的物品,能夠依其決定去或留,同時有種原始的愉悅感油然而生。而她一貫的態度就是淘汰、淘汰再淘汰。

我非常讚賞她的這種態度與作為,換作是我,也會如此!

作者還在書中寫到,她很懷疑生活中的東西,到底有哪一種是在丟掉之後,還會真正想念的?

囤積者不會開口求助


作者發現真正情況嚴重的囤積者,其實並不會開口主動求助。因為他們知道外界是如何看他們的?心中所承受的強烈羞愧感,會讓他們一再逃避。

而這類人的特質,就是追求完美、寡斷不決,無法快速處理資訊,因而難以下決定。

不過最叫人擔心害怕的是,這種囤積的惡習,有可能引發火災或其他種傷害。依據粗略估計,美國大約有 20% 到 25% 的平民火災,是因為囤物而引發。

越買越多


大家之所以會東西越買越多,我覺得跟現在的 24/7 全天候推銷及快速到貨脫不了關係。

根據統計,在 2017 年,美國民眾因為使用 Amazon Prime 服務而購買的商品,就有50 億件之多!這數字看得我瞠目結舌!😔

有很多東西,也許在新鮮感退去之後,就被扔進了暗不見天日的某處,成為了被囤積的物品。而所謂的家務整理師,就必須如同一位心理治療師一樣,針對囤積者的罪惡感和羞恥心去處理問題。

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: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把某個東西買或帶回家,那你根本就不用讓它再循環,或者是想辦法將它弄出你的生活。

而且為了因應大家的囤積潮,獲利最多的應該是那些將空間租用給你的自動倉儲業廠商,輕輕鬆鬆就賺走你的錢。

非必需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,在買進或收進一項物品之前,還是先仔細思考吧!😊

猜你喜歡:

寵物是蜥蜴的金融人職涯點滴—”銀光盔甲:跨國金融家35年的人性洞察“讀後心得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